骨传导助听器的二三事
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听障者一生都要承受听力和交流障碍,并且生活在父母的自责、同龄人的嘲讽和与别人“与众不同”造成的自卑感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小耳畸形的发病率为1.40/万,正确的解决方法是需听障者及其家属正视以上问题,认识到目前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次我们所谈的问题是如何更好的使用骨导助听器去帮助此类听障者,在治疗存在局限性的时候,让听障者得到接近常人的听觉环境及口语交流能力。
骨导助听器适应症与分类
一、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分类
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为了便于临床使用,一般我们将其分为4类:
Ⅰ型:耳廓各解剖结构基本存在,总体轮廓小,常合并杯状耳或招风耳等耳畸形。
Ⅱ型:耳廓的部分解剖结构可辨认,耳甲腔狭小较明显。
Ⅲ型:最为常见,耳廓解剖结构无法辨认,残耳形态不规则近似花生状、腊肠状等。
Ⅳ型:患侧仅为小的皮赘或分散的山丘状隆起;或耳廓遗迹完全缺失、局部无任何解剖痕迹也称无耳畸形。
骨导助听器的适用人群
(一)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主要是由于手术重建外耳道的时间较晚、术后听力恢复效果差、再次闭锁概率高,先天性小耳畸形Ⅲ和Ⅳ型的听障者由于听觉及言语康复需要,是骨导助听器最主要的适用人群。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听障者在就学、就业和婚姻等方面会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因此,0-6岁首选软带式骨导助听器,保证听障者的听觉功能及言语发展。6岁后可以考虑手术重建外耳道后选配气导助听器,也可以在外耳整形时同期进行植入骨导助听器,既改善美观又提升效果。
另外,对部分气骨导差>35 dB HL的混合性听力损失的听障者,特别在开放外耳道避免堵耳效应、啸叫及鼓室成形术后术腔通气方面,骨导助听器效果明显优于气导助听器。研究显示,骨导助听器对提高气骨导差>45 dB HL患者的言语识别率具有明显优势。
(二)轻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若骨导助听器换能效率和放大功率足够,对于不能解决堵耳效应的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也因外耳道不堵塞无堵耳效应而适用。
(三)单侧听力损失
单侧听力损失表现为单耳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而健耳的纯音听阈均≤20 dB HL。常见的单侧听力损失如单侧听神经瘤(术前、术后或放疗术后)、前庭神经鞘瘤、腮腺炎病毒感染、突发性聋、梅尼埃病等。由于单侧听力损失患者的患耳听力较差或丧失,对侧耳听力正常,也可以适用骨导助听器,提高单侧听损者的噪声下言语识别及声源定位的能力。
骨导助听器的种类
(一)非植入式
1.软带骨导助听器
多数情况下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伴有耳廓畸形,难以配戴其他气导助听器。由于多数听障者存在中耳及听骨链畸形,严重者难以通过手术改善其听力,且手术重建外耳道至少6岁后方可进行。因为0-6岁是听觉功能及言语发育最为重要的阶段,针对先天性小耳畸形及暂时不能听力重建手术的听障者,是选配软带骨导助听器的最佳适应群体。
软带骨导助听器与传统骨导助听器相比,通过弹性头带固定,稳定性和舒适性显著改善,外形也更为美观。但是由于基座依靠头带固定在头部或乳突部,振动需要经过头皮传导至颅骨,与植入式骨导助听器相比约有10-15dB的声能损失。
2.眼镜式骨导助听器
眼镜式骨导助听器是将麦克风、放大器、电池仓、音量控制旋钮和振动器安装在眼镜腿内,通过振动的方式将声音传送至耳蜗,此类助听器能满足屈光不正与听觉障碍双重缺陷人士的需要。
3.发箍式骨导助听器
钢制发箍是较硬、美观性差,小龄儿童佩戴后易引起颅骨变形,成人佩戴后调紧了会有压痕且常会引起头痛,患者往往要求调松头箍,但是调松了又影响助听效果,临床上已经基本淘汰。
4.黏贴型骨导助听器
因为软带式骨导助听器软带过松会影响其助听效果,软带过紧会影响其儿童颅骨发育。近年来有许多听力学者提出了由粘片替代软带作为骨导助听器的基座,减少基座与皮肤的接触面提高舒适度的同时还能保证基座的松紧不会随听障者的颅骨发育存在明显的变化。
(二)植入类
1.穿皮骨导植入助听装置
穿皮骨导植入助听装置是有一个与颅骨骨质相融合的钛金属植入体通过与外界相通的穿皮装置连接言语处理器的助听装置。言语处理器通过拾取外界的声音,经电磁信号转换后通过植入颅骨内的钛金属植入体引起高效振动把声信号传递给耳蜗。但存在较多并发症,如钛螺钉骨融合的失败,穿皮桥基与外界相通致其周围皮肤、软组织过度增生和感染等,目前临床使用不多。
2.经皮植入骨导助听装置
现临床比较常用的经皮植入骨导助听装置是振动骨桥,该装置是有一个与颅骨骨质相融合的磁性装置通过皮肤外面的外部线圈装置连接外部言语处理器的助听装置。外观隐蔽、由于没有穿皮桥基,术后并发症较少,且由于振子植入在乳突骨质内,骨震动传导效率更高,是目前植入类骨导助听器的主流,少数听损者出现皮肤压迫处的疼痛和红疹。
3.中耳植入装置
现临床比较常用的中耳植入装置是振动声桥,该装置是由听觉处理器的麦克风收集声音,再由声音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脉冲放大透过皮肤传递到植入体,植入体接收到电信号并将其进一步传递至漂浮质量传感器,漂浮质量传感器将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并直接驱动中耳结构(如:听骨链)并使之产生振动,该振动能量通过圆窗或卵圆窗传到内耳,使耳蜗产生听觉。但由于手术中可能会引起面神经损伤、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听骨链的损伤或砧骨长脚坏死等并发症,远期效果还待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