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配助听器,我觉得是带着人情味的
我是在2017年的秋天进入听力行业的,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恍惚之间,时间如同白驹越过我早已上移的发际线,有了几根白头发,我秃了也变强了些。
一开始,听力行业对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接触多了,才对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有一定的了解。
发现听力损失
一位资深的听力验配师(初代验配师资格证拥有者)亲自来给我检测听力,检测结果是我的双耳听力损失在45dB左右,属于中度听力损失。
我才恍然大悟,这就是为什么我常常要别人重复多说一遍的原因!
在意识到可能是由于听力问题的影响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日常交流的“听不懂”,只是单纯的“蠢”而已。
大学时考英语听力,基本都靠蒙,完全没有了高中的那种顺畅感,只能险险低分飘过的原因,大概也皆出于此,而绝非长期荒废英语之过。回想起来,很有可能是那段时间经常熬夜,还戴着耳机睡觉所造成的。
中度听力损失,还未能让我下定决心给自己配一台助听器。
在工作的时候,我也发现基本上等到了重度听力损失,沟通交流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大家才会考虑验配助听器。
对于助听器验配师,我觉得它跟很多普通的销售工作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它多了点“人情味”。
如亲朋好友般的
我们的助听器用户,大多数都是有听力损失的老人,或者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我们的售后服务一直都在跟进,彼此间接触很多。
老人们看着我们成长,我们也看着孩子们长大
我接触过全国许多地区的听力验配师,他们基本上都隐隐地透露着一个思想:
做这份工作,能收获非常多的感动,感受到许多的温暖,在接触这个行业之前,他们都没想过会认识到这么多如同亲朋好友般的用户。
门店老师们会跟老人们一起庆祝生日,一起在店里面聊天,一起吃零食,聊聊时政、养生和八卦,帮他们清洁保养助听器,偶尔他们还会主动给我们送来各种东西,其中最多的是他们自家种的蔬菜、水果、还有书法作品,甚至有的用户还主动帮我们做户外宣传……
这样的生活,既安逸恬静,又热情满满。
工作中的委屈与不解
当然,也会有一些无奈郁闷的时刻。
每天都是周而复始的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听力检查”、“保养助听器”、“验配”、“听力图”之类的字眼,偶尔会感觉有些枯燥。
而且,大部分人都对听力健康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现在的年轻人,经常在噪音环境下长期使用耳机,而且音量开得很大,他们的听力健康正在被蚕食,可无论我们怎么建议他们改掉这个坏习惯,效果都甚微。
其实说来,若我没有进入到听力行业,也是这群“不懂事”的年轻人中的一员吧。
因为年龄的问题,也有老人听力下降到很严重了,跟家人基本难以交流,仍不愿意配助听器,家人怎么苦劝都不行,有的还是被家人“骗”来验配中心的。
我曾听一位非常著名的听力医生说,他感觉自己的主要工作基本就是心理工作,不断苦口婆心地在“劝”老人家去配其适合的助听器。
业内大咖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
听损儿童,或是先天的,或是打针致聋的。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天使,总会有如轻烟般的怜惜感从内心深处飘散出来。
虽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能够帮助到他们,但很多孩子其实是可以避免听损的,或者可以早点干预,不至于让以后的言语康复训练变得艰难。
还有的朋友,对助听器的效果期待值实在太高了,希望戴上之后,就能马上跟听力正常人一样完美地聆听,一点适应的时间和调试助听器的机会都不给,若认真客观去解释,却迎来“义愤填膺”的怒容,实在真的无奈苦恼啊。
然而,即使工作中有过委屈和不解,但见证过用户们喜极而泣的表情,听过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跟他们一起度过春暖花开的日子,又会感觉这一切都是值得付出的。
要有经验,更要专业
我发现有的经验非常丰富、实操技术了得的验配师,居然没有去考验配师资格证,这又难免疑惑。
经验很重要,但它不能代表专业,它缺乏对根由的了解或数据的支撑,所以很难复制和传授。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刻苦的专业学习,以专业为指导的经验积累,才会让我们真正地拥有专业自信,从而更好地“驾驭产品”和“引导客户”,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最终得到用户的信赖。
我们有一位资深的验配师,曾这样说道:
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一点都不稀奇。如果能把一件事情做精,做到第一,这才是本事!而且验配助听器不是儿戏,我们要做非常专业的验配师,要让听损患者听得更好,让助听器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才是我们的目标。
也听闻有人这么形容助听器验配师这个职业:
亦商,亦善,亦医,亦教
我认为这个说法挺对的,不知大家的看法如何呢?